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教學價值 林榮梓
美國電影「街頭日記」裡面誨人不倦的老師古薇爾:「最後決定成功與否的,是價值觀。」
看孩子是看價值,不是價格。
好老師不一定在教些什麼,而是在啟發學生什麼!
這種啟發源於老師的價值選擇是什麼。
價值
看這本書的基本價值應該是
研讀(我用研讀這樣的字眼,因為這本書是需要細細研究與閱讀的)這本書首先要先確定您的動機是什麼?
動機
有了動機後面水到渠成,而您的動機在於您的教學態度是什麼?
而講教學態度之前,要先確定您的教學價值是什麼?
我給研讀這本書的夥伴,先立下一個教學價值「教育是一條平等線」,具體的策略就是「教不會的學生為主軸」,如果沒有這樣的教學價值觀,請不要購買這本書,也不要往下閱讀下去,因為運用這些有效的社會領域教學策略,如果不能有「教育是一條平等線」的基本價值觀,這些好的策略,只會更加深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這不是筆者用這本書來定義自己的動機。
這好像醫師看病,同樣是看病他的心理價值可能是「懸壺濟世」,也可能是「金錢利益」。
說個故事吧!
梁武帝篤信佛教,建造佛寺無數供養憎人眾多,自己更三次捨身同泰寺出家為佛,梁武帝曾以為自己功德無數。某天問達摩,我建造佛寺供養憎人,功德如何?達摩祖師說:「無功德可言」,因為梁武帝當時放任國事不管,引起叛亂,生靈塗炭,比之建佛寺之德,其害大矣。
教師的功德只在課堂上的言教、身教,其它自以為做很多的,也如同達摩所言:「無功德可言」,最簡單的說,回到「教學」現場才是教師的價值所在。
在「最後的演講」一書作者蘭迪˙鮑許:「眼前的高牆,不是為了阻擋我們前進,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確認自己有多想完成夢想。」
老師,您的價值是協助學生達成夢想?但有沒有可能,老師成了哪堵「高牆」卻不自知?
掌握心中確實的想法,教學價值確立後,後面的教學策略才有意義,這層的價值也就是「自我價值的呈現」,有了這樣的價值,碰到學生怎麼都學不會的時候,才有繼續教學下去的意志。
教學是什麼?
教與學是互相存在的,教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在學,學的過程中體會如何教。
好老師是什麼?
好老師不一定在教些什麼?而是在啟發學生什麼?
陽光洒在心上而非身上
河流穿軀而過
而非從旁經過
— Muir, J.
這個「陽光」是課程,是教師的身教與言教,是教學價值的確立。
「洒在心上」是讓學生從我們的教學中啟發到什麼?
而這個啟發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不是刻意要有怎樣形式的產品,重要的是教師教學的「慧眼」和「敏感度」,以及其中的過程和思維……
回到學生學習的中心,教師該怎麼教?
學習過程需要讓孩子自己的「我」,有機會來和教材、生活環境、師長、同學或和自己進行「對話」……
而這種教材、生活環境、師長、同學或和自己進行「對話」,我們老師只需要「把關鍵而最簡單的事情做好」。
每一堂社會課,都是一顆珍珠,教好每一堂社會課,就會串起一件珍珠彩衣!
教師教學價值怎麼做?理想大家都會說,但是怎麼做呢?最關鍵而簡單的教師做法就是「謙虛」,教師只有分兩種,謙虛與不謙虛,謙虛教學者,學生接受度高,不謙虛者,縱然有滿腹經綸,亦只是流於梁武帝之流。
想像連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
作者:林榮梓
摘要
當「以學生為主體」回歸到「教學」上做為思考……學習過程需要讓孩子自己的「我」,有機會來和教材、生活環境、師長、同學或和自己進行「對話」……
設計動機在讓學生在台灣地理的學習,透過實際的操作,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以學生觀點上來看,台灣地理的學習是五年級學生學習上感覺困難的單元,本課程研究希望發展出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策略。
在教學現場中來看,台灣地理的教學實務上,國小因為包班制度下,社會領域課程往往由級任擔任,長期以來著重在認知型的教學,亦即讓學生背起來就好,評量命題也以記憶型居多,這些存在已久的教學方法,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不能符應現今社會需要創新及理解能力的時代需求,它們的價值日漸喪失,甚至反過來減損現有的價值。
將社會領域的課程內容概念動作化,以肢體的動作替代語言和邏輯符號形式來表達知識。自己親身的操作對課程更容易精熟,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在台灣地理教學方面,可參考筆者所自創的「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在台灣地理的教學上使用,非常有成效。
課程的教學是互相連結的,任何一個課程的前因後果都充滿著各種想像不到的延伸
「想像聯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透過教學者教學經驗逐年的累積,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因應台灣地理不同的教學單元,試圖建構出台灣地理有創意而且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同的台灣地理教學順序,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筆記策略」、「心智圖」、「心智建構記憶術」、「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為教學策略的主軸。
關鍵詞:筆記策略、心智圖、心智建構記憶術、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
觀察
連結
想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當「以學生為主體」回歸到「教學」上做為思考……
在台灣地理的教學上,長久以來大都以講述法為主,導致而來的結果,則是老師以「畫起來,背起來」這樣以記憶為主的教學,學生或許能短時間背起來,但往往在課程結束後,將有關台灣地理的課程忘光光,主因在於教師的教學法沒有生動有趣的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教學過程以及重視的評量分數也是以短期效果來看待。
地理學科的特性,需要有實際操作的學習經驗,學習過程需要讓孩子自己的「我」,有機會來和教材、生活環境、師長、同學或和自己進行「對話」……
設計動機在讓學生在台灣地理的學習,透過實際的操作,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讓學生自己能夠和教材、自己進行「對話」。
依據訊息處理學習理論之主張,記憶的種類可分為感官貯存、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三種。長期記憶我們接收的訊息要在此階段才不致遺忘。短期記憶的編碼是以聲碼為主。長期記憶之編碼是以意碼為主。常人對數字的立即記憶廣度約為七位數。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STM)與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LTM)的比較
短期記憶
長期記憶
別名
運作記憶
永久記憶
記憶方式
聲碼為主
意碼為主
可分為情意記憶與語意記憶
記憶容量
有限,一次以7+-2單位為限
無限
想像連結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即是透過情意記憶與語意記憶,讓學生隨時可以進行台灣地理的學習過程。讓課程深入學生心中,轉變成為帶得走的能力,長期記憶的容量和時間都是無限的,隨時提供經驗和知識檢索,能具體運用在生活體驗中。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當國小學生從四年級的家鄉課程,升上五年級時,各版本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課程架構,都是安排台灣地理,課程難度一下子提升,台灣地理的學習是五年級學生學習上感覺困難的單元,本課程研究能夠發展出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策略。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對國小五年級上學期有關台灣地理的教學,剛從四年級上來,卻立即面對經緯度、台灣的山脈、河川、海岸……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困難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思考如何將這些台灣地理知識,轉化成具體可以隨時學習,真正帶得走的能力。
透過長時間課程教學的實驗,逐漸修正教學流程,在台灣地理的教學歷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以獲得自己的知識,是一主動的學習,而非被動的接受,強調動態的操作歷程之教學。
國小是包班制,由於學校班級數以及現場教學生態,社會科任往往由級任老師擔任,九年一貫在社會領域課程結構不夠嚴謹,這與當年倉促實施,上學期看不到下學期的社會領域教科書,選的書與最後送來的教科書竟然完全不同,沒有完整的課程結構,所有細節自然無法就定位,加上包班制因素,老師在教學現場,往往流於跑完課本的教學流程而已,本教學研究意圖建立在台灣地理教學上的SOP(標準作業流程),不同的教師,按照完整的社會領域教學策略與教學流程,能保證學生在台灣地理的相關知識能夠確實學習完畢並且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成為帶得走的能力。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國內有關台灣地理的教學方法,大致上以地圖教學最為普遍,另外著重在數位學習(網站)的教學。
目前尚無以心靈地圖、肢體圖、心智圖整合在一起有關台灣地理的教學法,此為林榮梓老師累積教學經驗自行發展而成的教學方法。
主要的教學策略有「筆記策略」、美國國家地理課程標準裡面的「心智圖」、商業界常使用「心智建構記憶術」加上自己累積教學經驗所自創的「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相關文獻的說明如下。
第一節 心智圖理論
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以心智圖為地理教學上主要的教學方法。
心智圖在地理教學上是一種「繪圖的藝術」因為,
n 繪圖應該是所有學生熟識的活動。
n 他們應能讀圖來搜集資料與分析地理類型,並能製圖來組織資料。
n 製圖可以只是簡單地描繪略圖或記綠野外考察;
n 也可以是用各種符號以繪製各種人文與自然的地圖;
n 甚或是可以表示繪製一野外有針刺的火蟻堆分布,或一學校運動場的垃圾分布。
就學生而論,製圖應該為像畫寫一段文章那樣的普通、自然而且容易。他們應該熟練解釋和創作地圖符號,利用地圖上的各種圖例認各個位置,熟悉方式地圖和找出方向,利用比例尺以決定距離,以及長於思索地圖上的資訊。(引自美國地理科課程標準)
地理心智圖的特徵
1. 心智圖是個人的 客觀知識和主觀識覺的混合。它包含諸如大陸、國家、都市、鄉鎮客觀的、正確的知識。它也包括較為主觀而較不正確的資料,例如各自對地方上的感覺印象,心智圖個人偏好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2. 心智圖路線圖是主要的心智圖主要在了解並劃出路線圖,讓了解人們說到或寫到的各個不同地方,可以知道所在位置,並能夠劃出路線圖,以擴大對世界的了解。
3. 心智圖是逐漸累積的心智圖可以逐漸增加對這些地圖的細目和結構。當學生閱讀、聽到、觀察和思索更多時,當學生年級越大,他們的心智圖可以累積更多種層級的有用資料,世界中更多的地方和事件可以放在有意義的空間脈絡中。
(引自美國地理科課程標準)
第二節 心智建構記憶術「心智建構」名稱多元,有稱之為「心智圖」、「心智地圖」、「架構圖」、
「蜘蛛圖」等等不一而定,也有相關電腦軟體可供使用「mind map」,其理論基礎與美國地理科課程標準裡面所謂的「心智圖」並不相同,為與其區別,而且此種教學策略著重在讓學生能夠更清晰記憶所要學習的教學單元,所以將其名稱稱為「心智建構記憶術」。其理論基礎應用在教學上,林榮梓老師依據實際教學經驗,轉化成為:
教學主題在中央。
完全空白筆記本(小學階段建議使用數學空白作業簿)
關鍵字的使用(每一個細目,不超過七個字)
影像的使用。
色彩的使用。
心智圖的結構層次是放射狀,並可做成聯想的關連性。
結構層次有一定的順序,按照順時針方向敘寫教學名稱。
第一節
第三節 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
想法:課程的教學是互相連結的,任何一個課程的前因後果都充滿著各種想像不到的延伸。此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係由林榮梓老師本身累積多年教學經驗自創而成的教學法,故稱之為「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法」。
來源:從一篇報導與兩部日本影集而來的靈感,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累積,所自創的「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
從一篇報導而來的靈感「
美國麻省理工教授獨創教學爆紅」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名物理系教授「雷文」因為他獨創的教學法,使他成為課堂及網路上的風雲人物。
71歲的「雷文」教授曾把自己掛在15尺長的鐘擺下面,來回擺動,以證明「胡克定律」鐘擺的週期不受下擺質量的影響。另外,他還曾經吸入氦氣,然後以卡通人物的聲音講話,以顯示特定氣體對聲音速度的影響。
「雷文」說,他教學多年後才體會到,強迫學生背方程式或定律,並不是最有效的教學法,他深信老師必須以肢體語言、行動吸引學生參與。
兩部日本影集而來的靈感
白色巨塔、醫龍
在醫學院的醫生培養過程中,醫生總是不停的用手模擬著實際開刀的情形,劇中的主角,都是醫術精湛的醫生,所以能夠成為這樣優良的醫師,他們總是用手不斷的練習模擬開刀的情形,社會領域也可以進行這樣的操作型學習,透過操作讓台灣地理的學習變成有趣而且有效的課程。
第三章 教學步驟與策略
惟有整合者能提供解答!
社會領域教學因應不同的課程,會使用到不同的教學策略,但透過實際教學經驗的累積,「從教中學」。
如同歷史學者黃仁宇所言:「飛禽不會一下子變成走獸」,「想像連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所使用的教學策略,也是透過長時間累積而成的。教學步驟以林榮梓老師累積社會領域教學經驗自創的「林榮梓指、比、畫教學法」為教學步驟。
教學策略以「筆記策略」、美國地理科課程標準之「心智圖」、「心智建構記憶術」、「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法」,為教學的主要策略。
第一節 教學結構
有結構所有細節才能就定位。
一、台灣地理的經緯度。二、台灣的周遭國家。三、台灣的周圍島嶼。
四、台灣的海岸地形。 五、台灣的山脈。 六、台灣的河川。
台灣地理
台灣地理的經緯度
台灣的周遭國家
台灣的周圍島嶼
台灣的海岸地形
台灣的山脈
台灣的河川第二節 教學流程
教學前:
n 筆記策略
寫出關鍵字:從課文文本中,寫出關鍵字數個,字數限制在一到四個字以內。教學中:教學開始。
n 專注策略:平等線的朗讀策略、手指的心靈連結策略。
n 畫出關鍵字:歸納課程文本重點,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好。
教學中:教學經過。
整體策略為林榮梓老師累積教學經驗自行發展出來的地理教學重要流程,「林榮梓指比畫教學法」,「指出來、比出來、畫出來」教學過程中反覆這三個教學步驟,基本步驟為
指出來:本單元教學的地理名稱,在課本上、在黑板地圖上、在「台灣地理棋」上指出來其正確位置,可兼作形成性評量。。
比出來:以「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法」進行台灣地理的課程學習,可兼作形成性評量。
畫出來:在筆記中畫出本次學習重點,可兼作形成性評量。
n 平面變成立體:架構圖的學習。此種架構圖的學習,是在台灣地理教學數個單元後,學生能自行畫出課程相關聯的架構圖。
教學後:學生能夠了解並學習到,課程的前因後果都充滿著各種想像不到的延伸。
n 地理與歷史的聯結:紙上面飄著一朵雲,雲層累積過多,下起雨來,雨水滋潤著樹木,樹木長大被砍伐下來,送進紙漿工廠,成為一張紙。 課程的教學是互相連結的,任何一個課程的前因後果都充滿著各種想像不到的延伸。這個教學後,是在五年級下學期台灣歷史教學時候,將台灣地理與台灣歷史作課程上的聯結。
第三節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三十秒畫出全世界
教師示範:教師在圖上作示範,啓發學生如何按幾何圖形的思路把握大洲輪廓特徵,勾畫大洲輪廓。
步驟一
六個快速概略繪製的圓圈,大致位置是正確的,而且大小成比例,亞洲是最大,澳洲是最小的。
亞洲
歐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澳洲
南極洲
步驟二
將各個大陸變為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記得非洲凸出部分是越過赤道,北回歸線是亞洲的基礎,南回歸線半切澳洲。
師生互動:教師出示剪好的七大洲輪廓簡圖,學生說出它們的洲名。
學生活動:試勾畫一個大洲的輪廓簡圖。
知道了七大洲的輪廓後,我們來看它們在地球上的分佈情況。
2.分佈及位置
教師提問:請大家回憶一下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請兩位同學回答。
教師提問:請大家認真閱讀地圖,回答一組搶答題:
A、主要位於東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主要位於西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B、主要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主要位於南半球的大洲有哪幾個?
C、台灣位於南半球還是北半球? 台灣位於那一洲?什麼方位?
(改編自美國地理科課程標準)
n 學生筆記與形成性評量
「三十秒畫出全世界與板塊的聯結」
學期末「三十秒畫出全世界的聯結」。心智圖可以逐漸增加對這些地圖的細目和結構。當學生閱讀、聽到、觀察和思索更多時,當學生年級越大,她們的心智圖可以累積更多種層級的有用資料,世界中更多的地方和事件可以放在有意義的空間脈絡中。(引自美國地理科課程標準)
教學策略:地球轉轉轉
1. 先進行課文閱讀,找出世界各大洲、海洋、赤道、南北回歸線。
2. 每三、四位學生分成一組,進行經緯度、台灣周遭國家相對位置的教學。
固定一名學生當球長(負責拿地球儀)其他同學為球員(地球儀學習的隊員)。
教學策略:「柳丁檸檬」與「直經橫緯」
1.柳丁代表地球,進行經度的教學。
2.想想看,切柳丁會切成什麼樣子?
3.
柳丁代表地球,比出南北極點的位置。
4.柳丁又可以代表台灣,進行台灣周遭國家的教學。
5.圖為比出巴士海峽,教師可從比出的位置看出學生學習的正確與否。相片中前面女生比錯,可予指導。
6.柳丁代表地球,進行台灣周遭國家位置的教學。
7.讓學生在柳丁上畫出台灣周遭國家位置。
教學策略:「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
左手手掌代表台灣,以右手手掌比出周遭國家在台灣的相對位置。
左手手掌代表台灣,以右手手掌比出日本在台灣的相對位
左手手掌代表台灣,以右手手掌比出巴士海峽在台灣的相對位置。
左手手掌代表台灣,以右手手掌比出台灣海峽在台灣的相對位置
台灣周遭的島嶼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周遭島嶼。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周遭島嶼。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週遭島嶼。此為比出綠島。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週遭島嶼。此為比出蘭嶼。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周遭島嶼。此為比出澎湖群島。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周遭島嶼。此為比出澎湖群島。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周遭島嶼。此為比出琉球嶼。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周遭島嶼,比出台灣周遭島嶼。此為比出龜山島。
台灣的海岸地形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東西南北各自代表台灣的東部斷崖海岸地形、北部奇岩怪石海岸地形、西部沙岸海岸地形、南部珊瑚礁海岸地形。右手手指,比出台灣的海岸地形位置。
1.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
2.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大拇指往下折代表東部斷崖海岸地形。以右手食指比出東部斷崖海岸地形地形位置。
3.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手指高低起伏代表北部奇岩怪石海岸地形。以右手食指比出北部海岸地形位置。
4.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西部平緩代表西部沙岸海岸地形。以右手食指比出西部沙岸海岸地形位置。
5.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南部連結手腕代表南部珊瑚礁(聯想容易觸礁)岸海岸地形。以右手食指比出南部珊瑚礁岸海岸地形位置。
台灣的山脈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手指代表台灣的山脈,比出台灣的山脈位置。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的山脈,比出台灣的山脈,此為比出中央山脈。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的山脈,比出台灣的山脈,此為比出玉山山脈。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食指代表台灣的山脈,比出台灣的山脈,此為比出阿里山山脈。
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手指代表台灣的山脈,比出台灣的山脈,此為比出雪山山脈。
台灣的河川
站立以人的長方形身體代表台灣,想像河川在台灣相關的位置。左右手手掌代表台灣西邊和東邊的河川,比出台灣的河川位置。
站立以人的長方形身體代表台灣,想像前方有眼睛、鼻子有不同高低的地方,所以右手為朝向台灣海峽的方向,左手為朝向太平洋的方向。
站立以人的長方形身體代表台灣,想像河川在台灣相關的位置。左右手手掌代表台灣西邊和東邊的河川,比出台灣的河川位置,此為比出濁水溪。
站立以人的長方形身體代表台灣,想像河川在台灣相關的位置。左右手手掌代表台灣西邊和東邊的河川,比出台灣的河川位置,此為比出淡水溪。
先練習比出濁水溪與淡水河,兩者合用成為敬禮的樣子,學生會覺得新鮮有趣。
站立以人的長方形身體代表台灣,想像河川在台灣相關的位置。左右手手掌代表台灣西邊和東邊的河川,比出台灣的河川位置,此為比出大安溪。
站立以人的長方形身體代表台灣,想像河川在台灣相關的位置。左右手手掌代表台灣西邊和東邊的河川,比出台灣的河川位置,此為比出大肚溪(可做成連想,約在肚子的附近)。
n 心靈黑板教學策略
亞里斯多德:「沒有影像就無法思考」,想像自己前面是個教學用的黑板,畫出所要學習的目標。可以在這個心靈黑板放置學生所要學習的地圖、資料、歷史事實。
在自己前方,想像先畫出一個四方型的黑板。
將所要學習的目標用畫或者寫的呈現出來。
左手手掌代表台灣,以右手手指在代表台灣的左手手掌上,指出所要教學的目標,例如下圖,為台灣的地形課程,
n 地理棋教學策略
以磁鐵代替學生所要學習的地點,進行形成性評量,在黑板上讓學生貼上所要學習的台灣相關課程。
n 畫圖策略
最後的聯結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想像聯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整體教學架構以有效學習為主要思考點,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為創意教學的教法設計,以「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為教學之主軸,在經過二年的課程教學歷程,有以下優點:
一、 學生隨時可以進行台灣地理的學習,不受限於一定要有地圖、地球儀等等器材。
二、 教育心理學的實驗成果,實際操作的學習,記憶力能夠從短期記憶轉成長期記憶,此教學設計具有這樣的特色。
三、 透過這樣的教學媒體學生具有可操作性,解決教師因為教學資源不足,例如單槍不夠、地球儀不夠,也能夠在五年級台灣地理這一個教學獲得良好成效。
四、 此課程設定已經經過兩年試教,證實對學生之學習確實具有實際成效。
「帶得走的知識」在於學生能夠將課程學習,由短期記憶轉化成為長期記憶。而「想像連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成果上,將台灣地理的學習變得可以隨時練習,應用此種新的教學方法專門使用在台灣地理的教學,能獲致學生學習台灣地理非常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想像連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經過兩年來在國小五年級上學期的具體教學實驗,對於學生在學習台灣地理的課程,能獲致良好的學習成效。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貢獻
想像連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的
特色:
1.學生隨時可以進行台灣地理的學習,不受限於一定要有地圖、地球儀等等器材。
2.教育心理學的實驗成果,實際操作的學習,記憶力能夠從短期記憶轉成長期記憶,此教學設計具有這樣的特色。
3.透過這樣的教學媒體學生具有可操作性,解決教師因為教學資源不足,例如單槍不夠、地球儀不夠,也能夠在五年級台灣地理這一個教學獲得良好成效。
4. 此課程設定已經經過兩年試教,證實對學生之學習確實具有實際成效。 對使用者的建議:此教學課程設計,著重在讓學生習得帶得走的能力,學生隨時可以進行學習,用實際操作的方式對台灣地理能夠確實理解。
「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此教學課程設計,著重在讓學生習得帶得走的能力,學生隨時可以進行學習,用實際操作的方式對台灣地理能夠確實理解。
在實務教學上有以下建議:
一、 位置的確認,例如比出台灣河川,要讓學生想像人的前方,有眼睛、鼻 子高低不平,當做正面,所以右手邊的海峽是台灣海峽,左手邊是太平洋。
二、 比的位置力求正確,可讓學生先練習後,比出正確位置時,讓學生必上眼睛,從學生比的位置,可找出比錯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
三、 學生可能提出其它類似長方形可代表台灣的物品,例如水壺、鉛筆盒,只要學生有創意,且能進行正確的進行位置上的連結,也可以進行類似的學習,不過鑑於人的身體、手掌、手指是隨時存在的,還是建議以此種方式進行學習。
將此種「想像連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推廣全國社會領域教師在台灣地理的教學上具體應用。第三節未來研究方向
將「想像連結知識--台灣地理的有效教學」與台灣歷史的教學做成課程上的聯結,因為台灣地理與台灣歷史在教學上應該是聯結的教學。參考文獻
1.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2. 李薰楓、黃朝恩翻譯(1997)。生活化地理-美國國家地理科課程標準。
台北,教育部。
3. 陳麗華、王鳳敏翻譯(1996)。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4. 劉德美翻譯(1996)。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台北,教育 部。
5. 孫易新(2002)著。心智圖法進階篇Mind Mapping。台北,耶魯出版社。
6. Thomas Armst (1997) 著。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
7. W.Chan Kim & Renee Mauborgne(2005)著,黃秀媛翻譯。 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8. Juanita Brown, Ph.D. (2007)著。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E)。 台北,臉譜出版社。
社會領域如果有關鍵性的一個教學策略,該如何下個定義?
社會領域如果有關鍵性的一個教學策略,該如何下個定義?
「誰都能把簡單的事變得很複雜。真正難的是把複雜的變簡單,不可思議的簡單,這才是創意。」 賴聲川
「真正的原創性來自一種需求,而最後呈現的作品不曾被體驗過,新穎不是目標,如何從需求中找到創意才是目標。」 賴聲川
「所謂的基本,通常是最入門、最簡單、最不起眼的東西,所有的人都覺得會,都不重視它,以至於也從來沒有真正做好過。」 何飛鵬
社會領域最關鍵而簡單的教學策略
「『圖』、『操作』、『觀察、想像與連結』,這是筆者累積社會領域教學經驗所提出來的關鍵教學策略。」 林榮梓 這三個定義,依據不同的教學單元而有不同的應用,而這些具體可行的策略舉例如:
一、畫圖
因為不同的教學目標,而使用不同的畫圖方法。例如,地理學習上的地圖,台灣地理的林榮梓操作型學習肢體圖,美國地理課程標準的心智圖;歷史學習上因果關係的魚骨圖、整合歷史概念的記憶建構心智圖,邏輯推論的樹枝狀圖等。
「圖」最關鍵而簡單的事情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能將平面的文字轉化成立體的圖。
n 三年級要學生要學會畫出社區地圖、社區訪問。
n 四年級要學會畫縣市地圖、縣市本位的山脈、河川圖。
n 五、六年級要學會畫出三十秒畫出全世界、台灣地圖、要學會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以及隨時可學習及應用的心靈地圖。
n 國中階段則要學會畫出中國地圖、亞洲地圖、世界地圖。而這些畫出中國地圖、亞洲地圖、世界地圖只不過是「三十秒畫出全世界」的延伸學習。
n 而這些高年級以及國中要學會的地圖,基本最簡單的圖叫做「三十秒畫出全世界」。
二、操作
美國教育諺語:「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與,我會了解。」操作型學習,諸如本書中的各種操作型策略,例如「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地理模型製作、立體地圖……。就是透過操作型的學習,讓學生從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三、觀察想像與聯結
不同教學策略之間充滿想像得到的聯結!
透過觀察、想像到連結的學習,學到觀察想像與聯結的策略各種。例如,心智圖策略、一分鐘課程回顧、假如我是、批判思考……。各種思考性的教學策略,教會學生提出自己對社會課程的看法,當學生有的全新思考角度的看法,創意自然就會隨之而來。
學習與學會
「教育是一條平等線」,等待到班上最不會的學生也能夠學習,您就是把最關鍵而簡單的事情做好了。
筆者強調的是「學習」而不是「學會」讓學生願意「學習」就是教學價值的呈現,「學會」到最後比較會流於只看分數,而非看到學生的學習意願的增加,當學習意願增加,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就啟動了,任何努力都會有成果只要不急著看到結果,這樣的教學態度就是教學生會「學習」。
林榮梓指比畫地理教學策略
教學說明:如同賴聲川先生所言:「誰都能把簡單的事變得很複雜。真正難的是把複雜的變簡單,不可思議的簡單,這才是創意。」
筆者思考著有沒有簡單實用的地理教學策略?
此為林榮梓老師累積多年教學經驗自行發展出來的地理教學重要流程,「林榮梓指比畫教學法」,「指出來、比出來、畫出來」教學過程中反覆這三個教學步驟,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是如同賴聲川先生所說的:「真正難的是把複雜的變簡單,不可思議的簡單,這才是創意。」江湖一點訣,筆者累積許久的教學經驗,才發現這個有關地理教學策略最重要的一個簡單而且有效的方法。
基本步驟為:
1. 指出來:本單元教學的地理名稱,在課本上、在黑板地圖上、在「台灣地理棋」上指出來其正確位置,可兼作形成性評量。
2. 比出來:以「林榮梓台灣地理操作型學習法」進行台灣地理的課程學習,可兼作形成性評量。
3. 畫出來:畫出來所要學習的地理課程。最重要且關鍵的就在這第三步驟,要讓學生實際畫出來地理大致上的相關位置、大小、形狀。
教學舉例:台灣五大山脈
步驟一:指出來,在課本上、在地圖模型上指出來所要學習的地理課程,例如台灣五大山脈,則使用手指指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雪山山脈的所在位置。
步驟二:比出來,使用以左手手掌代表台灣,右手手指代表台灣的山脈,比出台灣的山脈位置。
步驟三:畫出來所要學習的地理課程。此為畫出台灣的山脈。
l 林榮梓指比畫地理教學策略有關第三步驟「畫」的相關舉例
相對位置
絕對位置
經度
緯度(熱帶、溫帶、寒帶的區分)
緯度的特點
赤道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社會領域教學之省思
(圖片說明: 100.10.20社會輔導團讀書會)
社會領域教學之省思/許燕卿
九年一貫課程將學生學習內涵分成七大領域,社會領域雖然從三年級才開始教授,卻已在低年級的生活領域裡有了一些伏筆。
筆者接觸社會領域教學多年,自感教而後知不足,很幸運的成為社會輔導團的一員,在這些年輔導團對我的培育之下,讓筆者的專業日益成長,期許自己能有更多元的教學理念與精神,豐富孩子的學習,也讓自己更精進。
以下僅將個人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盼能達拋磚引玉之效,大家共同切磋。
教學前的準備
一、發揮專業科目知能與教學能力
(一)能明確認知各單元教學目標,包括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教學目標。
(二)熟悉教材的組織、編排,廣閱各種教學方法。
(三)營造教學情境與妥善佈置教學空間。
二、整合及應用教學相關資源
(一)統整各領域教學軟、硬體資源。
(二)尋求家長、專業人士、社區及社會資源,豐富教學內涵。
(三)整合各領域知識網路。
教學歷程的掌握
一、實施有效教學
(一)依據各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創新教學活動,培養良好的學習氣氛。
(二)運用學校各種視聽媒體教學,進行資訊融入教學。
(三)配合課程內容,規劃校外教學或參觀活動。
二、豐富教學內容
(一)融入新興的時事課題,與生活經驗結合,增加體驗的學習經驗。
(二)涵養國際視野及鄉土情懷。
(三)能與其他學習領域的教材統整。
三、展現教學方法
(一)了解學生個別差異,運用鷹架理論、比馬龍效應,開發學生的無限潛能。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運用輔具、科技工具及媒體,增進學生學習效果。
四、多元學生作業
(一)訂定主題作業,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團隊學習、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機會。
(二)確實掌握教學的重點,鼓勵學生發揮創意。
(三)配合時空、圖像、書面、動作、聲音等多元靜態及動態的作業呈現。
五、重視個別差異
(一)良性的親師生互動,重視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不同能力表現。
(二)提供小組合作的機會,讓學生進行互動式的學習。
(三)課程內容應強調認知與技能,歷程與方法,以及情感與價值觀的養成。
六、提升活動內涵
(一)了解學生的能力、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的動機與興趣。
(二)提供學生創意的思考間,培養欣賞表現的氣度。
(三)結合社區、社會資源,根據課程辦理學習生活體驗活動。
善用評量回饋
一、落實學生成就評量
(一)依據各單元課程目標訂定適當的評量方式。
(二)建置學校學務電腦成績管理系統。
(三)兼顧多元與多層次目標、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
二、適當的評量方式
(一)從注重紙筆測驗轉變為重視鼓勵、回饋與調整。
(二)從量化的成績轉變為重視學習質性的分析。
(三)提供學生互評與自評的機會,培養不同的看事情角度。
三、培養終身學習習慣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與態度。開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意願。
(二)建立學生喜愛閱讀的習慣並參加讀書會及心得分享。
(三)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並能使用圖書館資源。
教學的樂趣在於面對不同課程內容做不同的教學方式調整,而教學的奧妙則在面對不同特質孩子做不同的詮釋方法呈現,社會領域不但要培養孩子的國際視野,更要培養孩子的鄉土情懷,說使命太沉重,期盼能陪伴每個孩子走過一段探索知識的童年。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用身體快速記憶東西南北方位與代號-影片版
學生在小五上學期經緯度教學時,第一個遇到的難題通常就是東西南北方位與代號。
這是設計用來方便讓學生快速記憶東西南北代號的方法,但仍建議要與實際方位做比對。
文件說明請參考:
以身體手勢聯想東西南北的相對位置與英文字,幫助學生快速記憶。
文件請參考搜秀資源網:http://taisoci.blogspot.com/
http://goo.gl/ZY5PW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100/10/05力行國小巡迴輔導記錄
輔導學校 | 力行國小 | 輔導日期 | 100年10月05日星期(三) |
輔導領域(議題) | 社會領域 | 輔導人數 | 12人 |
主 講 | 林榮梓老師 | 助 講 | 黃哲偉老師 |
列 席 | |
問題1 | 中年級課文內容太少,生活上的東西較多,小孩子無法在課文中找到重點,該如何教學? |
問題2 | 五年級的經緯度教學也是讓老師困擾的,學生還沒有形成足夠的空間概念,常常分不清楚。 |
輔導內容重點 | 1. 中年級社區的部分用相片教學,讓學生討論家鄉、廟宇,可以不用討論建築美學的部分,學生在照片中學習觀察討論家鄉的演變。例如:萬和宮可以帶入媽祖的海洋文化,羅漢腳的意義,帶出「禁止攜眷禁令」,「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嬤」,娶了平埔族的女生,連帶的家族的財產也一併帶過去了,最後融入漢族的社會文化中。 2. 社區:筏子溪、火車站前、後教學,看圖片討論看到了什麼?引發學生思考,把想法說出來。請里長進入教室,實際參與改變的過程。鐵路阻隔影響了前、後站的開發,近來商圈的轉移,由自由路轉出到目前的七期、臺中港路。用20年前的交通工具,請學生規劃如何到科博館。 3. 台灣地理大富翁應用於社會領域教學,機會、命運的部分就是課程,可以做一個總結性評量。 4. 課本版本有錯誤:南一版將鄭芝龍說成富商,已經請廠商修正。 5. 臺灣歷史的部分只說到清領時期,因為日治、民國時期牽涉太許多政治議題。 6. 中年級的教學可以用簡易的心智圖,念課文找關鍵字,順時針的順序,畫圖的重點是符號>圖>字,字越少越好,畫完之後請學生再說一次,利用ppt檔案可以形成空格,學生想出空格的重點自己形成自己的概念,才是真正的學習。 7. 經緯度可以利用實物來畫圖,上課中利用柳丁來畫出經度和緯度,實際切給學生看,學生更容易了解。 8. 社會科還是需要背一些重點,死記才能活用,有些關鍵的事情不能不記住。利用心智圖幫助記憶,史前:舊石器時代用火:燧人氏,新石器時代:種植:神農氏。 |
回饋與分享 | ||
建議事項 | 學 校 部 分 | 無 |
領 域 | ||
附 註 | 輔導工作結束後,請簡要條列式紀錄重點,紀錄完畢後請傳送給輔導團團務幹事,以供查閱存檔(各學習領域如有必要時請自行影印一份送交輔導學校作參考) |
100/09/28忠明國小巡迴輔導記錄
100學年度第一學期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組巡迴輔導紀錄表
辦理類別:R諮詢輔導 □主題輔導 □教學觀摩 □示範教學 (本表由輔導員填寫)
紀錄人員:廖慎 召集人:陳良益 校長 填表日期:100年 9 月 28 日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用身體歌謠記憶台灣行政區-影片&說明
旨在用身體快速記憶台灣行政區的位置,以便在教學時提到任何一個縣市的位置,都可以讓學生了解概略的位置。
可印製的說明頁面: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3769348165725339984/MzvLXF#5607096610090184466
配合繪製的台灣行政區圖: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3769348165725339984/_2011
文字說明:
採創用CC方式分享,歡迎轉載、散佈或改編,以幫助更多學生在社會學習領域上的學習。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各位伙伴~本校於10/26有邀請洪蘭教授到校演講唷~
課程日期:100年10月26日(三)
課程時間:PM 1:30~PM4:00
課程地點:臺中市大里區立新街338號/立新國小三樓視聽教室
歡迎家長踴躍參加,教育夥伴請至全國教師進修網報名,額滿為止!
講師簡介
洪蘭教授,
福建省同安縣人,1947年生。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
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
究員。回臺後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目前為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教授在研究、教學之餘,積極投入科學生根的活動,策畫、翻譯心理學、生命科學
等領域書籍逾四十本。近年尤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曾在臺灣近千所中小學演講,
以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推動教育觀念,對深耕閱讀活動,有具體的貢獻。
洪蘭教授藉由認知心理學的專業,舉出科學的實證,以平易近人的文筆,深入淺出地
解說一些慣常的迷思與偏見,並在<天下>、<遠見>、<信誼學前月刊>、<親子
天下>、<小達文西>、<聯合報>、<國語日報>等報刊雜誌定期撰寫專欄,傳遞
對教育、科學、閱讀領域的思考。曾獲金鼎獎。除譯作外,主要作品結集為《見人見
智》以及《講理就好》系列八書等。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魚缸教學法在社會學習領域的運用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新增臺中外埔區義虎堂(虎爺文化園區)相簿
相簿位址: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3769348165725339984/_178
照片有經緯度資訊。
關於義虎堂的介紹:
http://tw.myblog.yahoo.com/taichung-hukapath/article?mid=254&prev=257&next=178&l=f&fid=38(官方網站)
全臺第一座以虎爺為主神的廟宇。
地址:台中市外埔區甲后路水頭巷25-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