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教學法」是指在分組辯論中,將內圈的各組代表比喻成放進缸中的魚群,外圍人士看著內圈各組代表的辯論,就如同看著缸中的魚兒對話一樣。辯論過程中,藉由觀察內圈學生的互動,得知自己組別有哪些優勢或缺失,接著適時給予更多的資料、數據,或是更有力的說詞,來回饋給自己組別的內圈代表,進而支持自己組別立場和論點的可行性。至於內圈代表可用換手的方式,讓同組的隊員接手代表發言,此為魚缸教學法的涵義(Grambs & Carr, 1991),整體而言是屬於議題中心取向的課程設計。
教師可利用課程內容來結合時事話題,教導學生深入了解問題的衝突背景與隱含因素,再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相關資料的蒐集閱讀與分析探討,最後進行爭議話題的討論,此教學活動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組織發言的能力。
魚缸教學法演示流程與圖例-以少子化爭議為例:
1.學生依據主題與自我主張的意見來分組(約為4~5組)。
第一組:贊成少子化,主張不生小孩。
第二組:贊成少子化,主張生育1個。
第三祖:贊成少子化,主張生育2人。
第四組:反對少子化,主張生育3人。
第五組:反對少子化,主張生育4人。
2.各組組員集中在一起,與他組各自分別圍坐成一個大圈(如圖一) 。
3.每組各派一人進入內圈,這五人各自代表自己的組別,如同進入被觀察的魚缸中。各組代表先進行發表,陳述自己組別的意見,圍坐在外圈的同學進行旁聽(如圖二)。
5.各組外圈人員可對內圈自己的組別代表提供回饋或是意見,例如提供數據資料或是圖片檔案等,讓各組代表能持續進行發表。
6.內圈代表可與外圈自己組員換手,再繼續討論(如圖三)。
8.教師總結學生討論後的最後決議,並將討論過程中的優缺點表現給予講解說明。
相關建議:
1.教師在旁除了維持課堂秩序外,同時也應秉持「延遲判斷」原則,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
2.教師需隨時紀錄討論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最後根據紀錄來判定優勝組別,同時需要明確說明優點與缺失所在,以供學生學習參考。
3.輔以影音紀錄的方式,可作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相關檢討之依據。
cool~改天試試放在自然科教學~
回覆刪除good idea!!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