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淺談「社會真實」的教學

淺談「社會真實」的教學
東園國小  黃哲偉

擔任教學工作時,時常會發生這樣的師生對話:「老師,會什麼大人要吸煙?」「老師,你不是常常教我們要和別人和睦相處嗎?為什麼常看見新聞報導的大人們會打來打去呢?」雖然每個老師都能以妥善的措辭及自圓其說的方式,給學生差強人意的答覆,但自己心中卻多少會掀起一些衝擊。究竟是讓國小學童學習、瞭解到社會事實的真實面,增廣見聞,使他們早日社會化;還是等待長大時,再經由親身體驗或社會學習來習得?這樣的疑問,必然存在於許多國小老師的心中。

知識經濟時代中,社會快速變遷已成為常態;時下許多青少年的異常言行及心態,正顯示了社會變遷的適應問題。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在十九世紀時,便強調「社會事實」普遍存在於社會上,不因個體意願而有所改變。兒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的兒童發展理論中亦指出:兒童的思考與成人不同,但在成長過程中,將逐漸學會現實與想像的不同;如果個體缺乏正確的環境,則將無法如此,甚至終身活在半幻想的世界裡。這種不可或缺的社會化過程,正說明出個體成長階段必須瞭解社會真實(Social Facts or Reality)的重要性。由於人類生存在團體中,言行都受著社會力的牽引與影響;以教育社會學的角度而言,剖析社會現象的真實面,可以加速孩童的社會化過程,使他們發展趨向於成熟的個體;或許更能因此而更迅速適應社會快速的變遷。此外,一般的傳播媒體多半帶有自己的發言立場;倘若教學者未能將事實客觀敘述分析,可能造成偏差的資訊傳遞;這對於社會期許與教育目標而言,未必是好事。因此「社會真實」在教學上的重要,是絕對無庸置疑的。在期望社會現實面能有所改善的同時,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更必須客觀分析事理,才能期盼學生未來處身於快速的社會變遷中,也能具備理性思考判斷的能力,繼續尋求解決紛爭與弊端的方法。

就以教學時經常探討的颱風為例;2008年8月的卡玫基、鳳凰、辛樂克、薔蜜等颱風連續侵臺,怵目驚心的水患災情,造成了縣內嚴重的農漁業損失,也多次引發媒體與民眾對於環境議題的關切及討論。國科會1997年出版的「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中就曾經提及:臺灣地區每年風災的財務損失估計達一百億元;中央大學王仲宇教授也曾表示:九二一震災造成土石鬆動,加上近年雨量增加,導致溪水切削能力變強;如此一來,往往造成「每逢豪雨必成災」的困境。想要做好水土保持、生態保育,造林種樹是最好、也是最根本的方法。任何一個靠著犧牲環境、預支後代子孫幸福換來的耀眼經濟數字,絕不等於人民生活福祉的提昇;只有顧及社會福利、環境品質、資源永續觀念的經營發展,才能帶給人民真正的幸福。如果所有人民只顧發展經濟卻枉顧環保:繼續違法濫墾林地、盜採砂石,再加上物價上漲後導致公共工程的發包困難,那麼往後的風災後果,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

當媒體與政治人物各自以不同立場陳述及報導時,學生在眾多資訊的湧入下難免不知所措,甚至僅聽信片面之詞而產生偏差的刻板印象。此時,教學者最應該的作為,便是從不同角度切入議題;如:政府的風災防治與補救措施,環境保護政策的公權力如何貫徹執行,地方民意機關應如何監督與反映,個人可以響應的具體行為等;透過觀察、蒐集、體驗、討論等學習活動,引導孩子朝向正向且理性的層次,坦然面對及因應此類既存的事實。唯有客觀探究後明白真相,並務實的檢討反省,讓學生與家鄉的土地與文化更親近,才會讓學生在未來理性與能力兼具,面臨關鍵時刻得以正確決策。由健康的社會化過程和成熟的思維方式,演化為建設性的具體行為,在未來洞悉社會現象以適應生活!

(本文刊載於2009中縣教育鐸聲5月號)

3 則留言:

  1. 第三週值日生簽到囉......OX

    回覆刪除
  2. 寫的好,這的確是老師們在社會課裡應該帶每孩子們的,對於真實社會的各種觀察、思考與實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