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現在社會課程的教學,需要有實際操作的學習經驗


l  想到老師:天下雜誌報導:「公校的困境,首先來自於教學本身的僵化,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退化。 」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他所著的《不連續的時代》認為當代學校教育缺乏新教學與新學習,使得「現在的學童被學校變得像無趣的傻子。
學童無法經由佔據學校,或在校舍設置障礙以示反抗。不過,他們握有一項強有力的武器:停止學習。」
當學生停止學習時,學校教育開始出現『教室崩壞』(classroom collapse)。」  為什麼有些老師,在激烈的競爭中(以前的師專考試、公費生考試、教師甄試)脫穎而出,當上老師後,成就並沒有超越平均水準?
關鍵差別在哪裡?
讓教師失去了「自我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l  想到學生當「以學生為主體」回歸到「教學」上做為思考……
留在學校並以學習者的立場來思考教學策略。

  這個世界在變,表面上教育改革喊得滿天響,實質的教學內涵卻是數十年如一日,在社會課程的教學上,長久以來大都以講述法為主,導致而來的結果,則是老師「背起來」這樣以記憶為主的教學,學生或許能短時間背起來,但往往在課程結束後,將有關社會課程忘光光?
       主因在於教師的教學法沒有生動有趣的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教學過程以及重視的評量分數也是以短期效果來看待。以致於學生們花費歲月在過時的教學方法中學一些永遠用不著的課程,這是筆者再三提倡社會領域創意教學策略的原因。

  美國社會科課程標準的每一個教學實例,前面的文字都是「社會科應包含一些實例以研究……

  現在社會課程的教學,需要有實際操作的學習經驗,學習過程需要讓孩子自己的「我」,有機會來和教材、生活環境、師長、同學或和自己進行「對話」……

       設計課程讓學生在社會課程的學習,透過實際的操作,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讓學生自己能夠和教材、自己進行「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