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共同體教學觀摩教學設計 課程設計:林榮梓
寫在教學前
1教學觀摩的價值,不在於看到一場完美的表演,或是一場一氣呵成毫無冷場的教學,而在於「教學者教學價值」、「教學者教學策略」的分享。
1此次教學觀摩主要在呈現教學策略,為了分享更多的教學策略,所以教學速度比一般上課速度快。
1教學過程的教學引導用語,如「說來聽聽」….未在教案當中。
教學單元:六下多元文化—文化的衝突、合作與創新。
理念
教學目標
|
教學內容
|
O教師
|
學生中心
|
評量方式
|
教學方法
|
關照整個教學
|
學習共同體
佐藤學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在近20多年的歲月裡,長期推展「學習共同體」,培養教師成為教學專家,讓學校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利,讓學習權回到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法,在理論上有以下的特性:
一、 建立學生中心:每一個人都是「主角」(學生、教師、校長、家長),每一個人的學習權和尊嚴都應受到尊重。
二、 平等才有專業對話:傾聽學生聲音,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專有擁有著,資訊時代,知識是流通的,包含對學生的尊重,師生關係不再是上下關係,而是平等關係。
三、 強調追求卓越: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必須是卓越的;類似「比馬龍效應」將學生視為可達到卓越,就可帶來豐碩的成果。
四、 教學方法改變:學生透過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可以進行合作學習,教師設計具適當的難度課題,讓學生「挑戰性學習」,讓學生共同參與討論。
筆者依據其內容提出具體的作法有:
一、 教師觀念的建立:剛開始教學,重點是在師生間建立互相尊重的關係。
二、 相互傾聽的課堂:相互傾聽是相互學習的基礎,而這樣的方式,要擺脫以黑板、粉筆和教科書為中心的教學。
三、 教室位置的改變:擺脫傳統的課桌椅擺設,黑板在前面,課桌椅面向黑板和講台排列;教師以教科書為中心、使用黑板(電子白板)和粉筆講解、教師提問學生作答。課座椅要做重新擺設,以便於小組討論,讓學生彼此比較能看到所有同學。此時教師角色轉換為學習設計者與主持者。
四、 閱讀時間的優先:無論教師和學生,沒有朝會,以確保閱讀的時間。全校的集會和校長講話之類的形式主義一概廢棄。無論教師和學生每天早上都有15分鐘的閱讀時間,默讀自己所喜歡的書籍。這個15分鐘的時間也可以用於數學的計算練習和語文練習。
五、 相互開放的課堂:是學校改革的第一步,公開教學和校內研修。這是一種學習參與,課堂上教師、學生、家長在課堂裡一起學習,共同討論教學,可以展開坦率的批評。為使所有的教師公開教學,構築作為教育專家共同學習成長的同事性,每月1次的校內研修、大體每週進行的學年會的教學研究,和自主地公開課堂教學的研究會,是課後教師工作的中心。
六、 現場觀課的學習:每月1次的校內研修中,每次參觀2節的課堂教學進行錄影記錄,並且持之以恆地舉辦研究會,分別用2個小時來共同討論這2節課堂教學。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適合的教室座位排法
講 台
|
上課開始
教學策略: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教學說明:透過決定衣服主要顏色的分組,了解文化合作、衝突、創新的譬喻方式。每一種衣服顏色譬喻成一種文化,文化之間互相接觸後,可能互相影響到合作或者衝突,學生可以試圖提出解決策略。
教學步驟:
林 老師要求學生站在教室中間,然後說:「你們有人穿polo衫,有些人穿T恤,每個人需要決定你身上衣服的主要顏色,然後告訴你的旁邊同學。
你需要與你相同顏色的同學坐在一起,顏色儘可能與越多的人相同越好。
主要顏色的同學大約可以分成兩三群,這些較多顏色的團隊,派出同學說服其它零散的同學,他的衣服有什麼顏色(或什麼理由)可以讓他加入你們這一隊。
你需要與你相同顏色的同學坐在一起,顏色儘可能與越多的人相同越好。
主要顏色的同學大約可以分成兩三群,這些較多顏色的團隊,派出同學說服其它零散的同學,他的衣服有什麼顏色(或什麼理由)可以讓他加入你們這一隊。
教學策略:社會課程課文朗讀
教學說明: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朗讀到社會課程的課文,且能讓學生專注學習。
教學步驟:學生一人讀一句課文。學生朗讀期間,教師邊聽邊巡視學生朗讀狀況,可隨時指定另外的學生接著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專注力。
教學步驟:學生一人讀一句課文。學生朗讀期間,教師邊聽邊巡視學生朗讀狀況,可隨時指定另外的學生接著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專注力。
教學策略:三分鐘速讀策略
教學說明:就趨勢而言:現今的教學趨勢或者基測命題趨勢,有「閱讀化」的傾向,亦即閱讀能力決定了學習或者考試的大部分。引導學生學會速讀,是社會領域重要的課程之一。
就生活而言:如果別人讀一本書要一、二個小時天,您只需花一、二十分鐘;如果別人讀一本書要一、二天,您只需花一、二小時,而且讀的效果又更好,這就是速讀法的功效。
※速讀策略的關鍵:手到、眼到、口到、心到
我們說讀書有四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而速讀法學的就是將這四到的先後應用順序學好。
我們說讀書有四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而速讀法學的就是將這四到的先後應用順序學好。
l 讀書四到,眼到、心到、手到、口到。其操作順序應該為
第一階段:練習手到→眼到
第二階段:手到、眼到、口到同時進行,心到是自然隨之而來的結果。
第一階段:練習手到→眼到
第二階段:手到、眼到、口到同時進行,心到是自然隨之而來的結果。
教學注意:不使用默讀,用默讀的方式來讀書適合讀小說或是休閒書籍。
教學步驟:手到、眼到、口到(同時進行)→心到。
本次課程使用第二步驟:用手指著課文下方逐字朗誦出來,眼睛、口要跟上手指到書的速度。注意「眼睛一定是跟著手前進的」
教學策略:圈出關鍵字
教學說明:學生閱讀或朗讀完課文後,要求學生以紅筆或者淺色螢光筆,圈出課文中的關鍵字。教師再回應那些是比較重要的課程關鍵字,與學生進行重點比對。
教學步驟:關鍵字最好在「五個字」以內(日本語文科的科學性研究數字)。
教學應用:社會課程都可使用,在學生閱讀或朗讀完課文後。
教學策略:找你隔壁的同學談談
教學說明:「找你隔壁的同學談談文化的創新有哪些?」、「找你隔壁的同學談談文化(宗教、習俗…)的影響有哪些?」這樣的同伴分享,可以增加學生人際互動,對社會課程也會有更進一步的應用。這種教學策略分享討論時間每次約兩到四分鐘即可。
教學應用:

教學策略:九宮格擴散思維教學法,從不同角度考量的思維方式。
教學說明:九宮格教學法屬於擴散思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考量的思維方式。
教學應用:教師引導學生推論「九宮格教學法」
文化的創新有哪些?
| ||
教學策略:學生發表
教學說明:「請就課程的八個文化,介紹你所讀到、找到的故事、物品….跟同學分享」。
教學應用:

上課結束前
教學策略:在四分鐘的回饋或稱Minute paper
教學說明:我們所說的跟學生實際聽到的並不一樣?
此為教學者的教學修正,簡單詢問或者寫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主在了解學生學到的重要觀念是否符合教師原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第二個問題在協助教師進行下一堂課的教學修正。原來的作者戴維M Bressoud在大學中教學,主張為一分鐘完成,在筆者實際的教學經驗中,國小學生書寫速度沒有這麼快,以四分鐘每題各兩分鐘較為適當。
教學步驟:
四分鐘寫下兩個問題


教學應用:社會課程都可以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